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企业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应对它们所制造出来的日益增加的海量数据。但是在面对这个难题时,企业也可以找到一些新途径。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太多的数据就变成了灾难。如今企业所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在收集更多知识的同时不被海量数据淹死。
退一步说,仅从个人用户角度来看,过度膨胀的数据量也是很明显的问题。例如,最近一项由silicon.com发起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企业员工每天会收到超过100封电子邮件,大约百分之十的员工每天会收到超过250封电子邮件。再加上员工个人所参与的社交媒体网络所带来的数据流,每个人每天所面对的信息量已经多到个人无法仔细阅读的程度。
而当企业的每个员工每天都要面对这样庞大的数据流时,整个企业内的数据流将变成一场数据洪水。在企业网络中,除了企业已有的ERP和CRM系统所产生的数据流外,员工使用社交网络作为业务辅助工具显现的增多,也使得企业必须针对这种新兴的实时数据流进行管理和规范。
很多企业和机构目前所面对的都是这种情况,即数据过多,却没有好方法来分辨哪些数据是有价值的,而哪些是垃圾数据。这个问题也是silicon.com 的数据讨论中心多年来一直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CIO 和知识
“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才是。”这是silicon.com CIO50大会上某位CIO的观点。而众多企业的CIO们也都有相似的观点,即技术是将铁一样的数据转变为金子般的信息,但这并不是技术的终点。CIO这个词中的I,即信息,才是2011年企业技术官们关注的重点。
电子邮件数据流过载是企业所受到的数据流冲击的现象之一
但是这些新出现在企业网络中的数据洪流又多多少少与技术有关。其中一个现象是,企业开始寻求更好的技术来过滤流入企业网络的数据,并将对企业有利的数据转换为信息。
企业的这一需求,意味着业务智能项目提升到了企业的议事日程上。比如,随着企业对分析数据的需求从单纯的数据分析转变到创造模拟市场或模型来预估业务结果或指定业务决策,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 就已经在明年的策略技术中加入了下一代分析技术。
首先,更多的数据意味着对于数据安全的需求在增长,而相应的预算却不一定会增长。
IT消费
消费型的IT产品增加了安全问题的出现几率,在今年的多次silicon.com会议上,这一问题一直是各个企业CIO的讨论热点之一。
在使用智能手机或社交媒体产品时,几乎没有员工在安全防范措施上将其与传统的桌面系统等同对待。而实际上,这些产品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不比台式机差多少。
对于那些天天想着如何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企业CIO来说,这是个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
在最近一次的 silicon.com CIO系列晚宴上,很多CIO认为,应该限制员工在使用自有信息处理设备时的网络访问权限。
而CIO们所担心的还不仅仅是企业的敏感数据,因为很多技术人员报告说,越来越多的员工将他们自己MP3或手机上的音乐和视频等文件保存在了企业服务器中,降低了企业服务器系统的存储能力。
由此而来的另一个领CIO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员工的各种私人数据与企业的需要严加保护的敏感数据相区别。
云计算的角色
日益增大的数据洪流并不只是一个需要技术来解决的问题,它同时还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比如云计算,这个曾经几乎夭折的混合体,现在已经成为了大企业必需的,并且对企业数据存储市场产生巨大冲击的新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企业都是把自己的数据放在自己的服务器中,用一道道的防火墙和各种安全屏障严加看管。
云计算能否解决海量数据的问题?
但是随着云应用的日益广泛(甚至出现了基于云技术的灾难恢复应用),企业数据将不再躲藏在企业IT部门的机房里了。
这一改变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安全策略,但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因为越来越多的员工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访问企业数据,而不仅限于办公桌上那台老电脑。通过云技术存储企业数据,则满足了企业员工的这种应用趋势。
实际上,根据IDC的预测,明年可能会有以下杂交型技术出现:移动技术与云技术,移动技术与社交网络技术,社交网络技术与实时分析技术。因此,与其把不断膨胀的企业数据作为一种挑战,还不如将其视为一种机遇,趁此机会打破企业固守了多年的自闭式的数据存储模式,重新思考新的模式。
而这一机遇对于那些饱受数据洪水冲击的企业来说只有好处。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评估现有架构,找出有利信息和最具效率的工作模式。
如果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企业很可能会在未来彻底被海量数据淹没,而抓住了这个机会的企业,会发现自己正走在成功的大道上。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