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安全频道网络安全“物以类聚”规则威胁下的网络隐私保护

“物以类聚”规则威胁下的网络隐私保护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生Carter Jernigan和Behram Mistree的一项研究计划则把这种理论发挥到了极致。通过从Facebook网络上得到的数据,他们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根据他们的研究,只要看一看 某人在网络上的好友列表,就可以判断出此人是否是“基佬”。

来源:赛迪网 2009年10月12日

关键字: 信息安全 隐私保护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生Carter Jernigan和Behram Mistree的一项研究计划则把这种理论发挥到了极致。通过从Facebook网络上得到的数据,他们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根据他们的研究,只要看一看 某人在网络上的好友列表,就可以判断出此人是否是“基佬”。他们使用一种软件来对某人好友列表的性别成分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尽管无法对所有的预测进行证 实,但他们自称据自己的验证结果显示,软件预测的精确度非常高。他们并将这项计划定名为“基佬雷达”。

  “天哪,这太神奇了,他们竟然可以算出这种结果!”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教授Hal Abelson称,“这种理论颠覆了过去有关隐私保护的政策和技术基础,过去的办法是要求用户自己谨守信息安全,可是现在我们发现你自己根本无法控制隐私的外泄。”

  他们的研究结果还没有在科学期刊上发布,不过这次研究无疑对目前的隐私保护技术拉响了警报。传统的隐私保护技术一般只专注于如何保证用户的个人数据不会丢失,如保证自己的银行帐号不会被黑客窃取,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状况在网上大规模公开等等;不过这次发现则显示用户泄漏隐私信息的方式其实还有其它的方式。我们自己的身份或信息其实与我们朋友的身份或信息是息息相关的,只要得到我们朋友的身份或者信息,那么就能推出我们的身份和信息。

  比如,如果你在网络上的朋友都是45周岁以上的人,那么你很可能就不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如果你的朋友圈基本都信仰某种同样的宗教,那么你很可能也同样信仰这个宗教。社交网络把同类的人连接在了一起,不过它显然也给这一类人带来了隐私保护的问题。

  “即使你自己从来没有在网络上泄漏信息,那么只要分析一下你的好友列表,别人同样也可以得到你的一些敏感信息。不过由于利用这种技术进行的预测准确性不一定很高,因此你有可能会被别人错误地认为是某一类不良人士。”电子先锋组织的高级律师Kevin Bankston表示:“显然如果你的大部分好友具有某种类似的政治,宗教或性倾向,那么即使你自己不说,别人也可以把你对号入座。”

  这些学生把这项计划定名为“基佬雷达”,计划的目的是研究网络用户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这款分析程序可以分析各种网络用户的私密数据,比如此人是否恐怖分子,是胖是瘦,是高兴还是郁郁寡欢等等。这种通过朋友的信息推测本人信息的方法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不过这次的计划则显示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很快就获取任何网民的私密数据。

  比如达拉斯得克萨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Murat Kantarcioglu便宣称他可以利用这种技术相当准确地预测出某位网民的政治倾向。他和他的一位学生研究了当地16.7万个网民样本及300万个与之有联系的人的数据.他们用三种方法来预测某位网民的政治倾向。其中一种只使用某位网民的个人信息,另一种方法则只使用这位网名的网友的有关信息,最后一种方法则把前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

  研究结果显示,从其网友人群的音乐品味很容易推测出某网民的政治倾向,不过他们同时也发现用第三种办法即将网民个人信息与网友信息结合在一起能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由于有关的数据并未公开,因此Facebook的发言人Simon Axten表示暂时还无法对这些研究做出什么评述,不过他表示同类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并极力撇清Facebook和这类研究的关系。

  他表示:“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人们从来就是“物以类聚”,这完全不是Facebook上才有的现象。比如,当我们看见某位有某种政治倾向的人和另外一位朋友一起走出一家剧院,那么人们显然也会猜测这位朋友很可能也具有同样的政治倾向。”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