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艳照门时代 信息安全谁来护航

ZDNet 安全频道频道 更新时间:2008-06-12 作者: 来源:SohuIT

本文关键词:安全 信息安全 安全芯片

  作者: CC,  出处:IT专家网, 责任编辑: 张帅,  2008-06-12 00:00



  “在信息安全这件事上,要做的远不止防病毒这么简单,可信才是安全的本质。”在“艳照门”留下了用户巨大的震撼后,谁来为用户信息安全买单?



  “在信息安全这件事上,要做的远不止防病毒这么简单,可信才是安全的本质。”



  “艳照门”事件在拷问当事人的同时,明确告诉每一个人——信息的失窃、被破坏甚至遭篡改不容忽视,很可能会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是个人名誉和经济利益的直接损失。加强信息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那么,后“艳照门”时代,如何才能保障信息安全?



  杀毒软件经常失效



  一谈到“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杀毒软件,但它真的能保证信息安全么?



  以往,病毒编写者写病毒的目的是为了出名,每个病毒出来都极具“轰动效应”;而今,病毒编写者看重的是“经济利益”,所编写的病毒会尽可能深地隐藏自己,在特定的范围内悄悄传播,以便躲避防病毒厂商的追杀,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去搜集所需要的数据资料。甚至,您还可以根据需要去定制一些能实现您想要的功能、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躲避杀毒软件查杀的“个性化”病毒。



  换句话说,现在,您的杀毒软件会经常失效。原因很简单,杀毒软件通常都采用特征码比对的方式来查杀病毒的,面对越来越隐蔽、越来越有针对性、变种越来越频繁的病毒,没有哪个杀毒软件厂商敢承诺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找出所有病毒并给出解药。这也是广泛部署了杀毒软件却依然挡不住病毒的攻势的原因所在。



  更何况,盯着储存在电脑里的信息的,除了病毒,还有黑客和身边很难防范的别有用心的“人”。



  信息安全并不简单



  然而,安全威胁的日益复杂性却让信息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再是某个传统的单一安全产品所能解决的问题。要想保护信息安全,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首先,要保证平台的安全性。不打好地基,再好的上层建筑也随时可能坍塌,所以,信息安全的前提是让信息着陆在一个安全的平台上。



  其次,要保证操作的合法性。人是“安全”最大的敌人,无论是非法攻击者的蓄意为之,还是合法用户的有意或无意的动作,都可能产生后果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所以,保障“人”对信息的每一个操作行为都是合法的,也是信息安全的基础。



  再次,要加强信息的免疫力。各种安全防护措施都是在外围保护信息安全,一旦外围失手,所能倚仗的就只有信息自身的免疫力。例如,做好信息的加解密,即便被窃取或遭破坏,也不会让别有用心者得逞。



  安全芯片化繁就简



  不过,在追逐信息安全的路并不平坦。要获得平台的安全性,就要广泛部署针对各类安全威胁的安全产品,并及时修补漏洞;要保证操作的合法性,必须管好“人”,但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不同,实在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要加强信息的免疫力,在破解工具盛行的今天,你真的敢100%地保证加密信息不被暴力破解?



  是否有一种解决方案,能够从架构上屏蔽这些防护弱点,让我们的信息获得真正的安全?



  当前,一种划时代的解决方案正在走向市场,那就是可信计算技术。所谓可信,简单地讲就是计算系统总能按人们期望的状态运行,并得到预期的结果。要实现可信计算,基础是需要在PC等计算设备中植入TCM安全芯片。



  TCM安全芯片主要通过三个功能保护用户计算环境的可信:首先是构建平台的可信性,安全芯片在开机时就会监控系统程序的装载,一旦发现某个程序状态异常就发出警报乃至禁止其运行;第二是用户身份的证明,TCM安全芯片中存储有标识平台身份的密钥,会在必要时通过签名或者数字证书的相关机制,向外界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且标识号是全球惟一的;第三是加密保护,经过TCM芯片进行加密的数据就只能在该平台上进行解密和处理,从而把机密数据绑定在该平台上,即使数据被盗,因为脱离了对应平台而离开了解密密钥,数据将无法被识别,从而实现了机密数据盗走也看不到,看到也传播不了的效果,彻底解决了类似艳照门事件那样的危机。



  当前,TCM安全芯片及可信计算技术已经不止是一个概念,市场上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产品,中兴集成电路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信息安全企业,已经率先自主创新研发了被誉为“中国信息安全DNA”的TCM安全芯片并投放市场。并且,中兴集成电路已结盟联想、同方、方正、长城等PC厂商,为用户提供更多高可靠、高安全性的PC平台,构建可信计算环境,帮助用户撤底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安全频道 安全 最新报道

安全频道 信息安全 最新报道

安全频道 安全芯片 最新报道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