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毒软件已死的报告可能太夸张。看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是,防病毒软件并不足以保护用户不受到攻击,而且可能永远起不到这个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防病毒软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一线防御手段。
由于时下大多数新电脑(包括平板电脑等等)都运行Windows 8.1,Windows 8.1的一线防御在市场占有领先的优势。
名为AV-TEST Institute的独立测试实验室对25款消费防病毒软件及9款企业防病毒软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这些软件的大部分都可以非常有效的阻止已知(20,646个样本)和未知(138个样本)的恶意软件。在AV-TEST Institute测试的防病毒软件里,4月份能够100%地检测此类威胁的软件比3月份的更多。
企业用户可以在Windows 8.1里借助端点防护产品非常有效地检测恶意软件检测。(图由AV-TEST Institute提供。)
在企业产品上做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大多数企业都避免使用Windows 8.x。不过从防护病毒的质量来看,企业不应该躲着Windows 8.x。9个产品中的6个产品(这六个产品分别是Bitdefender Endpoint Security 5.3, G Data Security Client 13.0、Kaspersky Lab Endpoint Security 10.2、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 12.1、McAfee VirusScan Enterprise with EPO 8.8及F-Secure Client Security 11.50
)在3月和4月都可以100%地拦截威胁,第7个软件Trend Micro Office Scan 10.6在3月里成功检测了99%的未知恶意软件,在四月里的检测率则达到100%。
消费反恶意软件产品里明显的大多数都可以100%地检测未知恶意软件,或是非常接近100%。被评估的25款软件里只有3款(腾讯电脑管家8.5、微软Windows Defender 4.3&4.4和安博士V3 Internet Security 8.0)对未知恶意软件的检测率小于94%。这个月的消费测试里引进一款新软件Check Point ZoneAlarm Extreme Security 13.0版。
消费产品的表现也非常好。25款中的16款在四月份的测试中能100%地检测未知(“零日”)恶意软件。(图由AV-TEST Institute提供。)
检测率(AV-TEST用的词是“保护”)并不是一切,尤其是在这么多的产品都能检测这么多的情况下,因此,AV-TEST还测试了产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AV-TEST称之为“性能”,容易引起混淆)和误报(AV-TEST称之为“可用性”,同样容易引起混淆)。
在九个企业产品中,只有BitDefender Endpoint Security 5.3在“性能”上拿到高分。测试的产品中有些产品出现零星的误报和误警,但出现次数极少,因此AV-TEST给九个软件的“可用性”都是高分。BitDefender产品拿到最高的总分,即满分18.0分。
消费产品中,卡巴斯基Internet Security 2014、奇虎360安全卫士4.2、金山毒霸2013和腾讯电脑管家8.5都拿了“性能”满分。有些消费产品,尤其是Panda Security Cloud Antivirus FREE 2.3、ThreatTrack VIPRE Internet Security 2014和PCKeeper Antivirus Pro 1.0,在“性能”测试一项表现糟糕。就“可用性”而言,消费产品还不像企业产品那么完美,不过很接近。25款消费产品中的20款拿了“可用性”高分。
消费产品测试的最高总分由卡巴斯基得到,奇虎、Avira、BitDefender和McAfee紧随其后。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机器人和自动化工具已成为云环境中最大的安全威胁,网络犯罪分子率先应用自动化决策来窃取凭证和执行恶意活动。自动化攻击显著缩短了攻击者驻留时间,从传统的数天减少到5分钟内即可完成数据泄露。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黑客机器人"将变得更加先进。企业面临AI快速采用压力,但多数组织错误地关注模型本身而非基础设施安全。解决方案是将AI工作负载视为普通云工作负载,应用运行时安全最佳实践。
MBZUAI研究团队发布了史上最大的开源数学训练数据集MegaMath,包含3716亿个Token,是现有开源数学数据集的数十倍。该数据集通过创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从网页、代码库和AI合成等多个来源收集高质量数学内容。实验显示,使用MegaMath训练的AI模型在数学推理任务上性能显著提升,为AI数学能力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面对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短缺问题,谷歌、麦肯锡和加拿大重大挑战组织联合发布《心理健康与AI现场指南》,提出利用AI辅助任务分担模式。该指南构建了包含项目适应、人员选择、培训、分配、干预和完成六个阶段的任务分担模型,AI可在候选人筛选、培训定制、客户匹配、预约调度和治疗建议等环节发挥作用。该方法通过将部分治疗任务分配给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并运用AI进行管理支持,有望缓解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
这项由多个知名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揭示了AI系统的"隐形思维"——潜在推理。不同于传统的链式思维推理,潜在推理在AI内部连续空间中进行,不受语言表达限制,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约2700倍。研究将其分为垂直递归和水平递归两类,前者通过重复处理增加思考深度,后者通过状态演化扩展记忆容量。